当AI走进课堂:中小学生该如何与 “智能帮手” 共处?

你有没有发现,现在的孩子写作业时,嘴里常挂着 “问 AI”?从作文到数学题,似乎只要手机轻轻一点,答案就能 “秒生成”。最近,教育部刚出台《中小学生生成式人工智能使用指南(2025 年版)》,家长和老师却犯了难:AI 到底是学习助手,还是思维 “代餐”?咱们该怎么让孩子用好这个 “智能新同学” 呢?

图片[1]-当AI走进课堂:中小学生该如何与 “智能帮手” 共处?-赢政天下

AI 成了 “捷径工具”?这些现象得警惕

在成都,一位妈妈发现孩子写作业时总抱着学习机不放。原来,遇到难题只要 “一键搜索”,AI 不仅给答案,连解题步骤都列得清清楚楚。“表面看写作业速度变快了,可让他复述解题思路时,孩子却支支吾吾说不明白。” 这位妈妈的担忧不是个例 —— 甘肃张掖的徐老师就发现,班上有些学生用 AI 写作文时,虽然辞藻 “华丽”,但逻辑混乱,“像是把好词好句硬凑在一起,完全没自己的想法。”

更让人揪心的是 “信息陷阱”。有中学生提到,用 AI 写作文时输入 “职业女性” 关键词,结果 AI 生成了一篇充满不当内容的 “霸总文”,甚至出现违法表述。这就像给孩子一本 “带毒的参考书”,不仅学不到东西,还可能被误导。

当 AI 成为 “教学搭档”:这些尝试值得点赞

不过,AI 也不全是 “麻烦制造者”。在山东德州一中的物理课上,老师用 AI 把抽象的力学概念变成 3D 模型,让学生们直观看到 “力的作用效果”。“以前讲‘惯性’时,不少同学理解困难,现在看动画演示,一下子就懂了。” 学生周楷说。

甘肃张掖的 “智慧语文作文平台” 更像个 “贴心小导师”。学生上传作文后,AI 会自动分析结构、点评语言,还能根据每个人的写作风格提出修改建议。“以前老师批改作文要花很长时间,现在 AI 先‘初筛’,我们就能更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 徐占吉校长说。

还有些学校玩出了 “新花样”。北京师范大学的余胜泉教授建议,不妨让学生 “学用 AI”—— 比如山东德州九中的编程课上,老师带着学生用 AI 设计网页,“不是让 AI 代劳,而是教孩子驾驭工具,反而激发了他们对编程的兴趣。”

三方合力 “搭防护网”:这些招儿可以试试

面对 AI 这把 “双刃剑”,家长、老师和社会该怎么 “打配合”?

家长要做 “明白人”:兰州一位初三家长的做法值得借鉴 —— 她每周都会和孩子 “聊 AI”,比如让孩子用 AI 做英语听力练习,同时约定 “数学题必须先自己思考再对照答案”。“关键是让孩子知道,AI 是‘帮手’不是‘替身’。” 她说。

老师得当 “引路人”:甘肃张掖的张菊兰老师有个 “班级优化大师” 小程序,她会把学生课堂表现输入系统,AI 就能分析出哪些知识点掌握得薄弱。“与其禁止用 AI,不如把它变成教学工具,引导学生正确使用。” 她建议学校定期给老师做 AI 培训,避免 “信息差” 导致管理盲区。

社会要成 “守护者”:专家们提到两个方向:一是给 AI 内容 “分级”,就像电影分级制度一样,根据学生年龄开放不同功能;二是鼓励企业开发 “纯净版” 学习 AI,比如屏蔽娱乐功能,专注学科辅导。西北师大的武小龙主任说:“好的 AI 产品应该像‘电子课本’,既实用又让人放心。”

图片[2]-当AI走进课堂:中小学生该如何与 “智能帮手” 共处?-赢政天下

写在最后:AI 时代,我们该教孩子什么?

作为家长和老师,或许我们该换个角度想:AI 能代替写作业,却代替不了思考;能生成答案,却生成不了创造力。就像山东那位让学生用 AI 学编程的老师说的:“与其担心孩子依赖 AI,不如教会他们‘怎么用 AI 解决问题’。”

未来的世界,AI 可能会像铅笔、书本一样成为学习工具。我们的任务不是 “堵”,而是 “引”—— 让孩子知道,AI 的价值不在于 “偷懒走捷径”,而在于 “让复杂的事变简单,从而有更多时间去做有意义的事”。毕竟,比 “正确使用 AI” 更重要的,是培养孩子 “不被工具左右” 的思考力和判断力。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13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