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模型持续升级,如何让 AI 从 “能用” 到 “人人会用”?

你有没有这样的感受?这两年刷手机,总能看到 AI 又搞出了新花样:能写文案的、会做图的、甚至还能帮人视频通话 “看路”。可转头看看身边的长辈,或者不太熟悉科技的朋友,他们手机里的 AI 好像还停留在 “问天气”“算算术” 的阶段。明明大模型技术每天都在突破,为啥感觉离普通人的生活还是有点远?今天咱们就来聊聊,当 AI 大模型跑得越来越快,怎么才能让更多人追上它的脚步,真正用上、用好这个 “超级工具”。
图片[1]-大模型持续升级,如何让 AI 从 “能用” 到 “人人会用”?-赢政天下

一、大模型的 “质变”:从 “高冷学霸” 到 “贴心助手”

回想几年前,提到 AI 大模型,给人的印象就像一个 “高冷学霸”:能写论文、能做数据分析,但得懂技术的人才能指挥得动。可现在不一样了,你看新闻里说的那个视频通话模型,当盲人朋友问 “我现在在盲道上吗”,AI 不仅能通过摄像头识别地砖的凹凸纹路,还能提醒 “现在是红灯,等变绿了再过马路”。这背后,其实是 AI 在 “理解世界” 的能力上跨了一大步 —— 以前只能处理文字,现在能 “看” 懂图像、“听” 懂语音,甚至通过视频实时互动,像个真人朋友一样陪着你聊天、解决问题。

图片[2]-大模型持续升级,如何让 AI 从 “能用” 到 “人人会用”?-赢政天下

这种变化有多重要?说白了,就是把 AI 的门槛从 “需要学代码” 降到了 “会说话就行”。以前企业想用 AI 分析监控视频,得雇一堆工程师写代码;现在有了成熟的视觉大模型,哪怕是小超市老板,也能通过简单设置,让 AI 帮忙识别货架上的商品缺货情况。个人用户就更明显了,现在手机里的 AI 助手不再是 “答非所问” 的样子,能帮你写朋友圈文案、做旅游攻略,甚至根据你的语气判断你是不是需要安慰 —— 这就是汤道生说的 “从量变到质变”,AI 开始真正理解人类的需求,而不是机械地执行指令。

二、产业端:AI 正在 “潜入” 千行百业,但还有这些挑战

当我们聊 AI 的时候,不能只盯着手机里的小助手,更要看看它在产业里的 “大作为”。你看金融行业,以前审核一份贷款合同要人工看几十页,现在 AI 能秒级提取关键信息,还能识别风险点;制造业里,AI 质检机器人比人眼看得更准,连 0.1 毫米的瑕疵都能揪出来;零售行业就更不用说了,电商平台的智能客服能同时接待上百个顾客,还能根据购物车信息推荐商品。这些变化不是 “锦上添花”,而是实实在在地提升效率,比如有的工厂用了 AI 质检后,次品率降低了 30%,这可是真金白银的节省。

图片[3]-大模型持续升级,如何让 AI 从 “能用” 到 “人人会用”?-赢政天下

但产业端想用好 AI,也有不少坎儿。首先是 “数据关”,很多中小企业没有足够的数据来训练模型,买现成的模型吧,又担心不符合自己的业务场景。比如一家做特色农产品加工的小企业,想让 AI 帮忙检测产品瑕疵,但市场上的通用模型没见过他们的产品,识别准确率就不高。其次是 “成本关”,搭建一套 AI 系统动辄几百万,小企业根本负担不起。还有 “人才关”,哪怕有了好用的 AI 工具,员工也需要学习怎么和 AI 配合,比如以前做数据分析的员工,现在得学会给 AI “提需求”,这对传统行业的人才结构是个挑战。

三、个人端:警惕 “AI 鸿沟”,别让技术进步变成新 “数字壁垒”

比起产业端,个人用户面临的问题更值得关注。你有没有发现,年轻人玩 AI 玩得很溜,比如用 AI 生成短视频脚本、做 PPT 设计,可父母那一辈可能连手机里的 AI 助手在哪儿都找不到。更关键的是,当 AI 越来越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可能会出现新的 “AI 鸿沟”:能用好 AI 的人,效率翻倍,竞争力变强;不会用的人,可能在工作、生活中逐渐落后。就像当年互联网普及的时候,有人因为不会上网而错过机会,现在如果不会用 AI,会不会也遇到类似的情况?
举个例子,现在很多政府办事平台都推出了 “AI 智能导办”,能语音指导你上传材料、填写表格,可对于不太会用智能手机的老年人来说,这个 “智能” 反而成了 “麻烦”—— 他们可能更习惯跟窗口工作人员面对面交流。还有偏远地区的用户,可能连稳定的网络都没有,更别说体验 AI 的新功能了。所以,当我们讨论 “如何让更多人用上 AI” 时,不能只盯着技术有多先进,还要考虑不同人群的使用门槛,比如界面是否足够简单,有没有方言支持,能不能离线使用等等。

四、腾讯的 “四个加速”:给 AI 普惠铺一条 “高速路”

面对这些问题,行业里也在想办法。比如腾讯提出的 “四个加速” 策略,就像是给 AI 普惠铺了一条 “高速路”。第一个是加速大模型创新,说白了就是让模型更聪明,比如提升多模态能力(能同时处理文字、图像、语音),让 AI 不仅能 “理解”,还能 “执行”。第二个是加速智能体应用,把复杂的操作变成简单的指令,比如 QQ 浏览器的 QBot,用户说一句 “帮我找一下上周的会议纪要”,它就能自动搜索、筛选、下载,省去了手动操作的十几步流程。

图片[4]-大模型持续升级,如何让 AI 从 “能用” 到 “人人会用”?-赢政天下

第三个是加速知识库建设,这解决的是 AI “胡说八道” 的问题。以前 AI 经常出现 “幻觉”,比如问它 “北京到上海的高铁需要多长时间”,它可能会给出错误答案,因为训练数据没更新。现在通过构建行业知识库,比如接入最新的交通数据、企业内部资料,AI 就能给出更准确的回答,尤其是在金融、医疗等对准确性要求高的领域,这个太重要了。第四个是加速基础设施升级,让更多中小企业能低成本用上 AI,比如腾讯云提供了弹性算力平台,企业按需付费,不用自己买昂贵的服务器。

五、人人可用的 AI,需要跨过这几道 “门槛”

说了这么多,回到最初的问题:到底怎么让 AI 真正走进普通人的生活?我觉得至少要做好三件事。首先是 “降低交互门槛”,现在虽然很多 AI 支持语音输入,但方言识别还不够好,老年人说话慢一点、口音重一点,AI 就 “听不懂” 了。能不能开发更智能的语音交互系统,像真人聊天一样自然?其次是 “提升执行能力”,现在 AI 更多是 “给建议”,比如帮你写个方案大纲,但真正落地需要你自己补充细节。未来能不能让 AI 直接完成完整的任务,比如根据你的需求生成一个可执行的 Excel 表格,甚至自动发送邮件?
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是 “消除信任壁垒”。很多人不敢用 AI,是担心数据安全,比如用 AI 写简历,会不会泄露个人信息?用 AI 理财,会不会被推荐高风险产品?这就需要企业建立透明的机制,让用户清楚知道自己的数据怎么用,AI 的决策依据是什么。另外,对于老年人和残障人士,可能需要更贴心的设计,比如超大字体的 AI 助手界面,或者针对视障用户的语音导航功能 —— 技术的温度,往往体现在这些细节里。
图片[5]-大模型持续升级,如何让 AI 从 “能用” 到 “人人会用”?-赢政天下

有人想知道:如何让 AI 从 “少数人的工具” 变成 “全民的能力”?

问:现在 AI 技术更新这么快,普通人怎么跟得上?
答:其实不用怕,好的 AI 应该是 “润物细无声” 的。比如你用手机拍照,AI 自动帮你修图,不用你懂背后的算法;你用导航,AI 实时规划路线,不用你手动输入路况。未来的 AI 会像水电一样融入生活,关键是企业要把复杂的技术藏在背后,把简单的界面留给用户。
问:担心 “AI 鸿沟” 会加剧社会分化怎么办?
答:这需要多方努力。政府可以推出 “AI 普及计划”,比如在社区开设培训班,教老年人用 AI 买菜、挂号;企业要设计更包容的产品,比如推出 “长辈模式” AI 助手;学校可以把 AI 素养纳入基础教育,让孩子从小就知道怎么和 AI 合作。技术本身是中性的,关键是我们如何让它普惠。
问:个人需要主动学习 AI 吗?
答:不用学编程,但要培养 “AI 思维”。比如遇到重复劳动,想想能不能让 AI 帮忙;需要创意时,试试让 AI 提供灵感。就像当年学会用搜索引擎改变了我们获取信息的方式,未来学会用 AI 会改变我们解决问题的方式 —— 不是替代人类,而是让人类的能力放大十倍、百倍。
最后想说,AI 大模型的升级就像一场长跑,现在跑到了 “从技术到应用” 的关键阶段。当企业在前面开拓创新时,别忘了回头看看那些还没跟上的人群;当我们惊叹于 AI 的 “超能力” 时,更要想想如何让这份能力变成每个人手中的 “工具”。毕竟,真正伟大的技术,不是让少数人变得更强大,而是让所有人都能从中受益。只有当路边的早餐店老板能用 AI 算账,当农村的老人能用 AI 和远方的孩子视频 “聊天”,当残障人士能用 AI 独立过马路,这时候的 AI,才算真正走进了生活,成为属于每个人的 “超级助手”。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13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