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马威最新发布的《全球人工智能信任、态度与应用调查报告(2025)》显示,尽管全球 66% 的受访者已形成规律性 AI 使用习惯,但超半数(58%)仍对 AI 持不信任态度,较 2022 年 ChatGPT 问世前的同类调查,公众信任度不升反降,技术红利与风险隐忧的博弈持续加深。
这项覆盖 47 个国家、4.8 万名受访者的研究由墨尔本大学商学院信任领域专家团队与毕马威联合开展,揭示了 AI 在全球社会渗透的复杂图景:职场成为 AI 应用的前沿阵地,而新兴经济体尤其是中国,正以显著的技术接受度与应用效率引领全球,但与此同时,治理挑战与跨国监管诉求也同步升级。
全球职场已进入 “AI 协同时代”,58% 的员工主动使用 AI 工具,其中 31% 实现每周甚至每日高频应用。作为新兴经济体代表,中国职场展现出 “断层式” 领先 ——AI 应用率高达 93%,半数使用者(50%)达到 “常态化应用” 水平,远超全球平均水平。
毕马威亚太区及中国主席陶匡淳指出,中国对 AI 的高接受度反映了技术发展的扎实基础:“如今使用 AI 如同用水用电,既是‘不可或缺’的生产要素,也是‘触手可及’的基础设施。”2025 年中国《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推进 “人工智能 +” 行动,智能网联汽车、AI 终端设备、智能机器人等领域有望成为年内重点赋能方向。
技术红利已转化为商业实效:全球 48% 的企业通过 AI 实现营收增长,中国职场中,AI 在提升效率、优化信息检索及激发创新等方面的价值获得普遍认可。
报告显示,新兴经济体在 AI 信任度、应用率及素养水平上全面超越发达经济体。数据显示,新兴经济体 64% 的民众自评具备基础 AI 素养,50% 接受过相关培训(发达经济体分别为 46%、32%),且 60% 信任 AI 系统(中国达 68%),远高于发达经济体的 40%。
吉莱斯皮教授分析,这种 “信任优势” 源于 AI 为新兴经济体带来的显著机遇:“技术在经济转型中扮演核心角色,其创造的就业机会、效率提升与发展红利,让公众更愿意接纳并信任 AI。”
然而,深度应用背后暗藏隐患:全球近半数雇员存在违规使用行为,如通过公共 AI 平台处理敏感商业数据;64% 的受访者担忧 AI 伪造内容干扰选举,40% 已遭遇信息虚假、网络安全等负面影响。超八成受访者(全球 87%,中国 86%)呼吁建立跨国监管体系,要求平台强化事实核查,推动产业界与政府协同治理。
“AI 正在重塑职场生态,但盲目依赖、操作不透明等问题亟待解决。” 吉莱斯皮强调,企业需构建 “制度规范、技能培训、文化培育” 三位一体的治理体系,而全球层面的监管框架建设已成为技术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报告揭示的 “中国现象” 尤为值得关注 —— 尽管 91% 的中国受访者看好 AI 前景,仍有 44% 对风险表示担忧,显示技术乐观主义与审慎态度并存。随着 AI 从效率工具升级为 “基础性生产要素”,如何在高渗透中筑牢信任基石、完善治理框架,不仅关乎企业竞争力,更成为全球共同面对的社会命题。
正如报告所警示:当 AI 像水和电一样融入生活,其 “安全性” 与 “可靠性” 必须同步达标。在技术红利与风险的天平上,建立可验证的安全机制、纳入公众声音的治理体系,或许正是破解 “信任悖论” 的关键砝码。
暂无评论内容